联邦德国政党按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主张,有左、中、右之分,各党内也因政见分歧或权力之争而形成派系,如20世纪50年代社会民主党内勃兰特等人为首的改革派,促使该党修改纲领,淡化工人政党色彩,宣布成为“人民党”。但另一些人希望坚持原有信念。1966年社民党与联盟党组织“大联合”政府,引起一批年轻党员——“青年社会党人”(Jungsozialist/Jusos)与主流派发生分歧。在1970年的党代表大会上,“青年社会党人”批评勃兰特的社会政策,主张“更加社会主义”的政策。后来又有以属于务实保守派的施密特(1974年起任总理)和勃兰特(时任党主席)的分歧,后者被认为对新入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让步过多”。1977年,“青年社会党”领导人克劳斯乌维·贝内特(Klaus-U we Benneter,1947—)表示必要时可以与共产党合作,被开除出党。随后,许多“青年社会党人”支持议外会的反核和平运动。80年代初又形成以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1943—)为首的党内“新左派”。在保守党联盟党内,则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以基社盟领导人施特劳斯等为首的右翼保守派。80年代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1930—)的联盟党政府上台后,右翼认为其“转向”不到位,要求第二次“转向”。基社盟的部分极右成员分化出来,参与创立了新右派“共和党”。在自由民主党内,50年代中期左翼—自由派力量加强,曾在北威州与社会民主党联合组成州政府。60年代自由民主党内的“左翼立场”一派,提出“社会自由主义”和“改革资本主义”。成立较晚的绿党在初建时自称“另一种政治联合”“新型的党”和“反政党”的党,甚至不叫“Partei”(“党”)而称“Die Grünen”(可译作“绿色集团”),声称要为无权者代言,新锐而有左翼特点,故被一些人认为是“红”多于“绿”。但该党内有“基要派”(Fundis,或曰“原教旨派”)和“现实派”(Realos,或曰实用派)。前者激进,强调“反体系”,要当“彻底的反对派”。后者如费舍尔等人,主张参与议会政治,愿与社民党合作。后来“现实派”逐渐主导。总的来看,在历史演进中,各主要政党之间逐渐不再泾渭分明,主要奉行属于温和中间——“中右”或“中左”——的实用主义。这些党都承认《基本法》的“自由与民主的基本秩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共识政治”。有论者指出,至少自70年代以来,联邦议会各党主张的共同点已相当广泛,竞选纲领的分歧只是涉及不同事项的轻重缓急,很少涉及根本的政治原则问题。各党政策相似,“一般选民几乎看不出究竟是社会民主党,还是基督教民主联盟在执政”。
相关影视:杨叶茜妈妈来了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