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冷静的黑白画面,西装制服,为这部片子添加了冷静、克制甚至是冰冷的感觉. 男主四次对身份的阐释:片头最喜欢的国度是童年;面对想要移民的黑人诗人拒绝难民申请时,嘲讽对方说我是德国人;被合伙人直言只要有利用价值你会承认你是波兰人,但我们不同,我是德国人;闯入黑人聚集区,想看看自己与他们有何相同,挑衅、遍体鳞伤时在车上回答自己是波兰人. 他也曾三次拒绝波兰女孩的邀请:咖啡馆、夜晚和夜店. 和父亲的重聚,短暂苦涩温暖又依恋,但父亲要了两千元又走了,路边眼睁睁看父亲离开,令人心碎. 多好的口音、语言能力,最后也掩饰不了自己异乡人外来者的身份;刻意阻断与故乡的联系,只会让自己更孤独和无助. kuba太适合穿西服了,精英范儿;他笑起来像孩子一样纯真;天体瑜伽真得是惊到我了;他们的父子相处方式轻松自然,还一起去看脱衣舞内容只和导演本人有关且本人也入镜,换成名导(譬如金基德《一闪一闪亮星星》),一定是极度自恋的产物,但对于中国新手导演,不拍自己身边琐事又能拍什么呢,因为想用摄像机记录真实社会,是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呀. 所以关起门来拍自家人也是不得已为之,好在导演有一个歌唱家家族. 本片好处在于,开头在启动了“私录影”后,融入片中社会关系的主视角镜头逐渐隐去自身,随着姐死那段对天命的引入,镜头成为无喜无悲的“冷眼”,飘荡于这个蒙上一层冰霜、生命力又使它解冻再次发芽的家里,看到后面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有第四面墙的电影. 素材零碎的基础下做到的最大程度的行文流畅,人为“组稿”永远比不上老天“写诗”,因此拍摄技法在这个“横死”和“缓生”主题下也不那么重要了,纪录片有时抓住现实就是极好. 自家人拍完,“最容易的”用完了,期待导演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