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神来即无鬼,成无鬼论;神不来即有鬼,成有鬼论。神形关系,也是生与死、肉体与灵魂、人与鬼的关系,无论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在围绕这一课题的论争中,许多哲学范畴的认识都得到了不断扩大和平共处深化,从而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促进作用,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四阶段阐述。
一、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围绕着形神问题的争论。
生活在秦汉以前的中国人,几乎很少不迷信有鬼神存在的,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百姓。不过,人们的看法并不太一致,大体上有三派观点:
一派是继承传统的“灵魂不来观念”及与之俱存的鬼神之说,表现为敬祭鬼神、祖先,实行厚葬甚至用人殉葬。如墨子就基本持这样的看法。他在《墨子·明鬼》里列举了杜伯的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的鬼魂杖杀燕简公等一系列历史记载作为证据,来说明鬼神无所不在,人的行为或善或恶,“鬼神之明必知之”,亦分别情况予以庇护或惩罚。“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所阴,鬼神之罚必胜之。”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者,也难免受鬼神之罚。所以他对当时的“无鬼论”者深恶痛绝:“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旦暮以教诲乎天下,疑天下之众,使天下之众,皆疑惑于鬼神有无之别,是以天下乱。”在他看来,鬼魂崇拜可以用来治国安民。“国家淫乱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于传统稍有不同的是,墨子不主张厚葬。这与他的政治思想有关。一派是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死现象、形神关系,如庄周即是代表。但庄周说的“气”并不是第一性的物质, “气”还须依赖于“道”。他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周主张精神摆脱一切物质条件的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道”它与宗教中的“神”是一回事,表面上没有谈鬼神,实际上承认了鬼神的存在。再一派以孔子为代表,一方面他们继续了周代的天命论,提倡敬天法祖,主张厚葬隆祭,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他表彰夏禹重视祭祀鬼神的行为,“子日:夏禹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冕。”教人在祭祀上宁愿节俭自己的饮食,也要拿出丰盛的供品祭祀鬼神,平时自己的衣服可能空得坏些,也要添置一套华美的祭服。另一方面,他又不热心宣扬鬼神和灵魂,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