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时,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毒性的药物,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方法“伏”一下,“伏”就是降伏,这样能够使此类药物的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工序被称为“伏火”。
伏火的方子中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硝石要加硫磺,伏硫磺要加硝石。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减低它们的毒性。唐代初期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就曾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提到了用硝石、硫磺,再加碳来伏火的方法。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磺、硝石、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对火药的发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炼丹家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又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曾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但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术,所以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