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谦虚与虚伪》一文中探究了中国人尊崇谦虚的传统,从古至今,历代圣贤莫不主张谦虚,而将骄傲自满视为毒蛇猛兽,避之不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季老却给谦虚画了一条线,越界之人的谦虚面容下往往隐藏着虚伪的嫌疑,令人难以信服。
所以,季老提倡一个人应该追求“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可是这两者之间又往往存在诸多屏障,时间、空间、文化背景往往都会使人对“谦虚”的理解产生分歧,这个正确的分寸也便难以掌握。
谦虚与虚伪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难以分辨。在东方人的眼中,适当的自谦是一个人良好品行和修养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概念里,谦虚却不一定是美德,因为他们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常常会把他人自谦的话当真。季老举例说,比如日本人送人礼物时往往写上“粗品”二字,东方人自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西方人却往往会奇怪为何不把“精品”送给别人。所以,要做到真诚的谦虚,便要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与不同的人交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