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之不能归入谴责小说,从外文译本的取名与中文精华的选择也可以看出来:阿瑟·韦利最早的英文节译本名为《歌女》(The Singing Girl),林语堂的英文节译本名为《泰山的尼姑》(A Nun of Taishan),最早的英文全译本名为《行医见闻》(Tramp Doctor's Travelogue);而在中文精华的选择中,很少有选择谴责官僚的段落,选择最多的是诗情画意的《明湖居说书》,这与对《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中文精华选择极为不同,后者选择的都是讽刺清末官员的场景。因此,极力推崇《老残游记》的红学家周汝昌认为:《老残游记》绝不同于晚清出现的那种“谴责”“暴露”的小说,它是一部内涵丰厚的综合性作品。而《孽海花》1905年由小说林社发行的时候,标明为“历史小说”。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
刘鹗(1857—1909),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改名鹗,字铁云,号老残,丹徒(今镇江)人。他靠着父亲的关系,与上层官僚的后裔及维新派都有或深或浅的联系,曾赴河南投东河总督吴大澂,任河图局提调官,后又到山东巡抚张曜帐下任黄河下游提调官,为实业救国几次赴山西考察开矿,39岁经过总理衙门考试“得以知府任用”。1908年清廷将刘鹗革职永不叙用,不久将其流放新疆,次年病逝。他的小说创作只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晚年有该小说的续集与外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