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家
“名实”问题是春秋以来思想家常常讨论的问题,但多限于一些具体的名实关系。战国时期,名辩之学发展为对概念的规定、分类、判断、推理等逻辑问题的研究,有一些思想家专门从事这项问题的研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后期墨家也参与了这项问题的辩论。
(一)惠施的“同异”说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生平已不可详考。他曾做过魏国的相,与庄子经常辩论问题。他的著作已亡佚,现只能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的片段记载中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
据《庄子·天下篇》等记载,惠施经常与别人讨论的哲学和逻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问题。
(2)事物的同异关系问题。
(3)同等地无差别地爱一切事物的问题。
第(1)个问题是由《管子·心术》“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命题引发的,其原义是想说明“道”的无处不在。惠施把这句话作了逻辑的概括,变成为讲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他把“其大无外”概括为“至大无外”;把“其小无内”概括为“至小无内”。“其大无外”本来是说大到无所不包,“其小无内”本来是说小到不能再分割,惠施离开具体的大小而只从抽象的大小来论证,结果“至大无外”变成了“至大”之外再没有更大,“至小无内”变成了“至小”之内再没有更小,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宇宙大小的无限性。惠施在论证空间大小的无限性中看到了相对性的一面,他把“至大无外”称为“大一”,把“至小无内”称为“小一”,说同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大小之别,这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但他脱离具体事物的大小来论证大小的相对性,把“至大”、“至小”都命名为“一”,这就否定了大小之间质的差别,陷入了相对主义。